北京,人民大会堂,福建厅外。
当那场牵动世界目光的三方峰会落下帷幕,厚重的雕花木门缓缓打开,克里斯等人相继走出,脸上都带着经过精密控制的、符合外交礼仪的平静表情,仿佛刚才数小时激烈而复杂的博弈只是一场风平浪静的茶叙。
记者区的闪光灯瞬间亮成一片,但安保人员迅速而有效地隔开了媒体,引导领导人们走向各自的休息室或下一个行程点。
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刚刚结束重大事件后的、混合着疲惫与高度警觉的特殊气氛。
在这场高光时刻的余波中,一个相对不那么引人注目、却可能同样关键的场景,在一条相对僻静的走廊转角处悄然发生。
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(Pezeshkian)——正看似随意地站在那里,与华夏的一位高级外交官低声交谈。他的出现并非偶然。
作为此次阅兵式的重要观礼嘉宾之一,他深知自己此行的另一个核心任务,就是探听美、俄、华三方,特别是刚刚结束的闭门会谈中,关于伊朗核问题的风向。
他的神情保持着惯有的严肃与谨慎,但眼底深处藏着一丝难以完全掩饰的焦虑。
伊朗正处在内外交困的十字路口:国内经济濒临崩溃,社会不满情绪暗流涌动;核计划虽不断推进,但面临的国际压力与日俱增,尤其是以色列的军事威胁如同悬顶之剑;而与美国的秘密接触陷入僵局,前景不明。
他急需知道,在这场大国博弈中,德黑兰手中的筹码究竟还剩下多少,以及它最重要的两个伙伴——e国和华夏——将如何出牌。
当普在俄方安保和外交官的簇拥下,快步走过这条走廊时,他的目光与佩泽希齐扬相遇了。
普的脚步几乎没有停顿,但他极其轻微地、几乎难以察觉地偏了一下头,向身旁的拉夫罗夫外长递过一个眼神。拉夫罗夫心领神会地放缓了半步。
普则径直走到莱希面前。两位领导人简单地握了握手。
“总统先生。”佩泽希齐扬用波斯语问候,语气恭敬中带着探询。
“佩泽希齐扬总统。”普的声音低沉,一如既往地不带多少感情色彩,但他那双冰蓝色的眼睛却锐利地直视着对方,仿佛要穿透其内心。
周围的随从和安保人员默契地向外退开几步,形成了一个短暂的、相对私密的谈话圈,既保证了对话不被窃听,又维持在可视范围内,符合外交礼仪。
“会谈结束了?”佩泽希齐扬试探性地问。
“嗯。”普的回答简短有力。他停顿了大约两秒钟,仿佛在权衡措辞,然后身体微微前倾,压低了声音,用只有两人能清晰听到的、带着不容置疑分量的俄语说道:
“形势很严峻。希尔的态度非常坚决。她的耐心正在耗尽。”
这句话像一颗冰冷的石子投入佩泽希齐扬的心湖,让他瞬间绷紧了神经。
普的目光没有丝毫游移,继续快速而清晰地说道:“她得到了华夏某种程度的…默许。在核不扩散问题上,他们的立场是一致的。窗口…正在关闭。”
他特别强调了“窗口”一词,其含义不言自明——外交解决的机遇期可能转瞬即逝。
然后,他给出了最核心的、需要传递的信息:
“请务必将我的原话,完整地转告给最高领袖哈梅内伊:‘固执己见的代价,可能远超妥协的风险。是时候做出明智的、战略性的抉择了。’”
普的措辞极其精炼,却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压力。他明确指出了美国态度的强硬、华夏可能的态度转变、以及时间对伊朗不利。